2007
总经理寄语
感动大家的承诺……
浏览每位员工2006的工作总结,再次与团队分享我们这一年一路的酸甜苦辣。认同尹俊的一句话:在奋斗的岁月里,我们成长、成熟。
与2005年不同的是,今年每位员工的总结字里行间多了些厚重,多了些成绩,也多了些激情。
因为有事,大家的总结有内容可写。因为做事,大家的总结有收获的喜悦。因为想做更多事,大家在总结里对华亿的未来充满了激情与憧憬。
每位员工的总结都有些让人欢喜的语句:林婧说“工作不应该是一个任务或者负担,应该是一种乐趣,是一种享受,只有你对它产生兴趣,彻底地爱上它,你才能充分体会到其中的快乐”。新进公司一个多月的刘茜茹真情流露“公司和谐、团结向上的氛围深深打动了我,让我感受到和睦的大家庭感觉”。一峰开篇写到“就这样被华亿征服”。
特别感动于员工们2007对自己的承诺:刘芳说:“2007年的每一天都浪费不起,松懈不得”。陈曦说:“2007,我要更努力”。建华说:“让我们一起迎来改变和创新的2007”。卢颖说:“只要努力了,生活中尽显收获”。庄子说:“新的一年挑战在继续,工作还在继续,努力也将继续。2007丰收也会继续”。
是的,每一年都有金秋收获的岁月,只要我们勤耕。写到此时,突然听见尔艺跑进办公室的欢呼声“我们赢了,我们赢了”。原来她和王珏搭档参加报社运动会80分牌赛赢了报社党办的对手,进入报社80分牌赛前八名。大家一起喝彩欢笑,办公室里一片喜气洋洋。抬头看看时钟已是晚上七点,近半的员工还在电脑旁边忙碌着。
突然间觉得好温暖,有这样团结向上可爱感人的员工,我们没有理由不赢。(何崇梅)
特色专题
厦门经济特区建设25周年突出贡献企业颁奖晚会
2007年1月6日晚,厦门人民会堂星光灿烂。在庆祝厦门经济特区25周年的喜庆日子里,为特区建设立下汗马功劳的25家优秀企业在此受到了隆重表彰。至此,厦门经济特区建设25周年突出贡献企业评选活动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省委常委、市委书记何立峰,市委常委、秘书长徐模,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汪兴裕,副市长叶重耕,市政协副主席庄威,市人大常委会原主任、厦门企业和企业家联合会会长李秀记,市人民检察院检察长林永星,市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张斌生,厦门日报社党委书记、总编辑李泉佃等出席颁奖晚会,并为企业颁奖。本次评选活动由厦门企业和企业家联合会、厦门日报社联合发起组织,厦门商报、华亿传媒、厦门网(海峡网)承办。共有30多万人次的市民群众投出有效票,经过组委会专家评审团的考评审定,最终诞生了25家突出贡献企业和5家提名企业。25家突出贡献企业分别是航空港集团、火炬集团、厦门航空、建发集团、太古飞机、厦华电子、路桥建设、厦门卷烟厂、金龙汽车、住宅集团、建行厦门分行、港务控股、象屿集团、国贸集团、正新橡胶、厦门钨业、戴尔、翔鹭化纤、银鹭集团、厦门电业局、海沧投总、中国移动厦门分公司、中国电信厦门分公司、中盛粮油、工行厦门分行。
幕后花絮
随着1月6日晚上9点半,“厦门经济特区建设25周年突出贡献企业颁奖晚会”成功落幕,华亿的心、大家的心、我的心也都砰然落地。现场的企业方阵激情四溢,蓬勃向上的精神头不仅使现场热闹滚滚,更是使我们工作人员感到自豪。这一段时间的辛苦和汗水终于得到了收获,看着获奖企业家和他们团队们脸上洋溢的灿烂笑容,我们收获了一种快感,它叫做成就感。这种感觉就向无数的小细胞快速地渗透到你的血液里,最后流向你的心脏。
市场部是这台晚会的幕后主力军,担当的任务最重,从活动的彩排、表演节目的筛选到舞台的布置、现场的执行和对接,我们的身影随处可见,我们活跃在晚会的第一线。江董、何总、樊副总更是在当天亲临现场,坐镇指挥。晚会的后台永远是最繁忙也是最热火朝天的地方,在后台,叶紫主任一遍一遍地与主持人对着晚会的主持词;金鹏干练地指挥着现场工人布置舞台;我把需要注意的事项和颁奖的流程一一与礼仪小姐分解清楚。在这里还要特别感谢尹俊、卢颖、一峰、杨扬,因为有了他们的协助我们的工作才能没有后顾之忧的展开。
当然我们也要看到自身的缺点和不足,晚会在执行上仍出现些小差错。如未事先要求会堂提前1小时开门,企业方阵座位分配安排因未事先到实地考察造成方阵隔裂,布台、彩排时间安排不合理导致会堂要求增补费用,领导拍照座位安排出现小失误,未安排会堂侧门入口秩序把控等。这些还是细节问题,但往往也都是在细节上体现真功夫。我想说我们市场部的团队虽然年轻,但我们有激情,有想法,有后劲,在往后工作的中我们会总结前头的经验和教训,以最好的精神面貌迎接未知的挑战。(刘 芳)
评论:喝彩,2007!
1月6日,人民会堂,华灯璀璨,欢歌笑语。一场浓缩特区25年建设发展历程,展现厦门25家突出贡献企业的盛大颁奖晚会隆重开幕。从开场前一个小时的企业方阵拉歌,到晚会企业员工精彩演出,到最后何书记给获奖企业家颁发奖杯,这一切,一气呵成,轰轰烈烈。李秀记会长激动的握着我的手说,成功,太成功了。黄会长像孩童一样,在舞台上招呼我们合影。航空港集团领导发短信给我:很久没有像你们组织的这场晚会,深深的感动每一个人了。
这一切,来自一个团队,华亿传媒。
高度决定思路,思路决定出路。
华亿传媒始终站在特区文化创意产业改革示范的高度,始终站在客户的立场上;始终思考,作为专业机构,如何给客户提供全方位的、可操作的服务内容。在这样不断的思考中,华亿传媒逐渐赢得了客户的认可、信任和托付。
胸怀山水志,雕琢玲珑心
“胸怀大志”与“志大才疏”,一线之隔,这条线,就是“执行”,为什么同样的事情,执行的结果就千差万别?关键在于细节,要有一颗雕琢细节的心。
虽然,华亿传媒现在只有三岁,但是,华亿有着一群经验丰富、视野广阔的团队,华亿,远远的超过了3年。 (尹 俊)
工作天地 《钻石会》初体验
第一次来到公司出版编辑部的时候,我看见的是第一期的《钻石会》期刊,散发着油墨香味的纸张,带着浓厚的文化底蕴和现代商业气息映入眼帘。自己曾经在大学里办过杂志,无非是流行时尚,样子花花绿绿的却总是缺少一份入世的沉稳。但是看见《钻石会》终于明了,原来缺少的是一份独特的文化气息。从前的杂志是现代的时尚饮料,尝起来虽然好喝,但是留不下余味,而《钻石会》则是一杯好茶,越品越香。
现在,我有幸参加的是第二期的《钻石会》的制作,从定栏目和选题就可以看出,出版编辑部的各个同事是花了多少心血在里面,用自身的感受联合本期的主题,才拟定出来的。请上级批示后还要找专人约稿,我找的是原鼓浪屿郑成功纪念馆副馆长何丙仲先生,请他写一写厦门的海洋文化,这位退休的老人对我这个刚出茅庐的学生十分热情,不仅一口答应撰写稿件,还翻出自己退休在家所研究的墓志铭和翻译的英文文稿给我看,这让我感受到这位老先生认真治学的态度和孜孜不倦的学习精神。他为我上了一堂生动的人生之课。人,就是要活到老学到老。
而现在,《钻石会》的约稿阶段全部结束,整稿阶段将要开始,我想,在每个阶段我都会学到许多新的东西,充实着自己,让自己能够尽快融入这个编辑出版团体中去,这是一件多么令人激动的事情。第二期《钻石会》完成后我会有另一番不同的体会,这才是我需要的,我期盼那一日的到来。 (杨扬)
我们在华亿
2006年1月4日开始,我开始在厦门华亿传媒有限公司进行实习。这是我第一次正式与社会接轨,踏上工作岗位,开始与以往完全不一样的生活。每天在规定的时间上下班,上班期间要认真准时地完成自己的工作任务,不能草率敷衍了事。我们的肩上开始扛着重要的责任,凡事得谨慎小心,否则随时可能要为一个小小的错误承担严重的后果付出巨大的代价,再也不是一句 “对不起”和一纸道歉书所能解决。
“在大学里学的不是知识,而是一种叫做自学的能力”。参加工作后才能深刻体会这句话的含义。我是学广播电视专业的,参加工作后,除了英语和计算机操作外,课本上学的理论知识用到的很少很少。而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知识更新太快,靠原有的一点知识肯定是不行的。我们必须在工作中勤于动手慢慢琢磨,不断学习不断积累。遇到不懂的地方,自己先想方设法解决,实在不行可以虚心请教他人,而没有自学能力的人迟早要被企业和社会所淘汰。
“天下英雄皆我辈,一入江湖立马催。”从学校到社会的大环境的转变,身边接触的人也完全换了角色,在这巨大的转变中,一开始我就觉得彷徨、迷茫,无法马上适应新的环境。但是我一直知道的是:“从来只有我们来适应生活而不是生活来迁就我们。”在转变之中,我只能让自己努力地跟上现在的节奏,适应现在的紧张生活。常言道:工作一两年胜过十多年的读书。我实习的时间虽然不长,但是我努力在这不长的时间里学到了很多知识,关于做人、做事、做学问,而后会更尽力地继续学习下去。(杨扬)
2007,新的一年新的开始!时间飞逝,眨眼间在华亿已经呆了快1个月了,虽然不是很长,但却让我受益颇深。初出茅庐的我,什么都不会,刚跨出学校的大门,对社会的一切都好朦胧,好好奇,把一切都想的好简单,以为工作就和上学差不多,每天早出晚归。唯一不一样的就是,在学校是在学“东西”,在岗位上是在用“东西”。事实证明我错了,原来工作的时候比上学辛苦多了,根本就是天差地别。在华亿的这段日子里,让我学到了好多学校里面学不到的知识,让我的生活过的那么的充实。终于,我学会了成长,明白了华亿这个平台让我又向社会拉近了距离!看着华亿里面忙碌的人群,让我深深的体会到了将来我面对的会是什么样的生活,所以我要努力做好一切!我要感谢华亿,感谢你给我一个这么好的学习平台和机会!
衷心的祝福华亿今后的事业能如日中天,规模越做越大!(陈惠文)
企业文化
企业是一种以经营为手段,以营利为目的的经济组织。企业这种经济组织的生存和发展行为的实施同其他社会行为一样渗透着文化底蕴。企业文化作为企业组织和员工行为的一种精神显现,更能折射出一个企业综合素质的优劣。成功的企业都具有强势文化,即全体员工都从内心深处认同并自觉遵守公司价值观、制度、行为方式,认可并热爱公司的标志、品牌形象,企业具有强大的内部凝聚力。因而,培育优秀的企业文化,滋养和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企业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的一种战略选择。
企业文化形成使得企业这个团队中的每个员工已不再是松散的个体,而是对企业的愿景、使命和核心价值有着共同认知的一分子。在企业文化的构成中,“愿景”是企业对未来所想达到的理想状态的描述,是对未来的期望和追求,它能够召唤并驱使人们努力奋斗,鼓舞并激发员工全心全意地投入和奉献;“使命”指出企业努力的重点和方向;“核心价值”则是指导员工日常行为,并且改善对外界环境的适应力和内部协调的一些准则。企业的愿景、使命、价值观不单单是口号,还必须落实到每个员工的行为中去。
在企业文化的建设上,需要企业的领导者将这一系列的理念融入到企业组织的结构设计,组织的系统和程序,组织的各种仪式,组织的哲学、信条,有关重要事件和人物的宣传上,企业标示物的设计等方面,使企业的文化理念深入人心,成为每个团队成员自觉的行为指南。需要强调的是,不同的国情有不同的企业文化,比如中国的企业文化讲究亲情,日本的企业文化要求忠诚,美国的企业文化重视契约;即使同一传统文化背景下,不同的企业也有不同的特点,只有适合本企业境况、能有效增强团队凝聚力,推动企业持续快速发展的企业文化,才可称得上优秀的企业文化。
当一个企业确立了自己的愿景、使命和核心价值之后,企业的组织机构、组织规则和运作方式随之与其趋向一致。共同的言行之中,团队成员之间也会产生共同的感觉,更易于进行开诚布公地交流和沟通,更能赢得相互信任和支持。为了实现团队远景目标,企业领导者更注意建立科学的竞争和激励机制。在这种良性运作机制中,更能体现管理的公平、公正,在企业创业的舞台上,每个人都可以展露才干,在努力奉献企业的过程中,个人的期望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大多会得到满足。当每个人都充分发挥了个体积极性的时候,企业的工作绩效将产生巨大的增长。由于良好的企业文化的作用,团队之间的协作精神会大大增强,企业管理渠道畅通,从而获得企业管理成本的降低和经营绩效的提高。
任何一种企业文化在被团队认知的同时,还具有一种外向张力。企业的愿景、使命和核心价值,既要传播,还要每个成员付诸行为。传播的途径和手段是多样的,广告、宣传报道、建筑和物品标符、文字描述、口头宣讲等。企业文化的传播功效越强,在公众心目中的影响就越大;当一种优秀的企业文化与一个成功的企业模式形神合一时,这个企业的良好公众形象就在市场上确立了。
优秀的企业文化要求员工:在社会层面上,参与社会公益事业,遵守社会公德;在企业层面上,节约保护企业资源,敢于发表意见,积极参加集体活动;在团队层面上,做到人际和谐,帮助同事;在自身层面上,积极学习,办事主动,保护工作环境清洁。这些方面的集中表现就是团队精神,团队精神的物化就是企业的品牌形象。具有这种团队精神的每个员工,都是企业的化身。(王 珏)
企业管理小故事
有一个渔村住了甲乙两个船长。有人问甲船长为何要天天出海捕鱼?甲船长一脸无奈地答:“为了赚钱讨生活。”但乙船长的回答则不然,他精神抖擞神采奕奕地说道:“我喜欢海,喜欢它的澎湃汹涌,喜欢他的无边无际,出海是我每天最想做的事。”那个人就问乙船长:“难道你不是为了养家糊口吗?”
“不,生活只是附带的,我天天都想捕条大鱼,那因付出而丰收的过程才是最大的成就感,我喜欢乘风破浪,热爱自我挑战,生活从来不成问题。”乙船长为了捕条大鱼,不仅勤修船、编大网,还时时研究水文,他和他的伙伴们,捕鱼的技术愈来愈好,渔获量愈来愈高几乎都是满载而归,生活的确不成问题。而那无精打采的甲船长,每日愁眉不展,水手们也是士气低落,生性慵懒,每日所捕的鱼寥寥无几。有一天甲、乙船长相约同时出海,而硕大无比的大鱼出现了。甲船长先看见大鱼,却自知设备不足,怕鱼撞翻了船,只有眼睁睁地任大鱼游走。而乙船长准备多时,信心十足地率领士气高昂的水手与大鱼搏斗,经过一番英勇的拼斗,终于齐心协力将大鱼拖回渔村,接受村民英雄式的对待与热诚的欢呼。
启示:事业心旺盛的主管无不深刻认识到自身工作的意义,为工作的进展做好充分的准备,员工也受到他们感染和鼓励,因此,做起事情来得心应手、事半功倍。